各位领导、老师,同学们:
下午好!我是来自公共基础部的李睿,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《你的样子》。
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”,在这个喧嚣而又浮躁的时代,我们正逐渐迷失自己,忘记自己本来的样子。西方的先贤们早就提出过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,我从哪来?我是谁?我要去哪?对于这三个问题,我们的心中有答案了吗?如果没有,那我们要去哪里寻找呢?下面的这些人也许可以给我们答案。
有这样一个人,他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,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他的思想学说和事迹,经弟子们记录、汇编成一本书,名为《论语》。全书篇幅不大,但较全面地总结评价了他的世界观、关于教育的作用、教育的目的、教育的内容、教学方法、教师等方面。他桃李满天下,弟子三千,更是培养出了颜回、冉求、高柴等七十二贤。他“有教无类”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它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,只要有心向学,都可以入学受教,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。被尊称为“万世师表”。没错,他就是我们的老乡孔子。
我要向大家介绍的第二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。陶行知,安徽歙县人,1891年生,1946年逝。他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,金陵大学,美国伊里诺易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,主修教育。他1917年回国,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。
1917年,先生目之所及之中华全是面目疮痍,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,陶行知说这病根乃在教育。中国那时候有两亿文盲,有七千万儿童没有任何机会接受教育。那时候的陶行知,以他之所知,本可以转身而为人上之人;那时的陶行知,以他之所学,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。而他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国的最底层社会。陶行知振聋发聩地说,这个国家以农立国,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,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,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,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,国家就没有希望。
他这么说,然后就这么做。陶行知脱下西装,辞掉自己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,推展平民教育。这是什么概念各位,陶行知在当时一个月的收入是四百个现大洋,那个时候若在北京要想买整一套四合院,不过花费他三个月的薪水。而这一切,陶行知统统不要了。他移居到南京郊外的晓庄,这是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,他住到牛棚当中。他和老乡们相识,他渐渐有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愿望,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。
在晓庄,陶行知带领学生们自己耕作,自己劳动,自己修建校舍,他说流自己的汗,才能吃自己的饭,自己的事情你得自己干。陶行知不是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,而是那些在人民之中的老师。他邀请自己的朋友、学者到晓庄授课,传播新的知识和观念。渐渐地,这个在晓庄极不起眼的大学堂,从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众。
星星之火,正在呈燎原之势,但就在这个时候先生却倒下了。1946年7月25日,陶行知因积劳成疾,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,年仅55岁。12月1日,先生的灵柩回到南京,南京城里的老百姓自发为先生扶灵。他们要送这个人,送他回他的晓庄,沿路上的人们唱着哭着:你去了,我们穷孩子的保姆,我们的朋友,人民的导师。挽联在飘,上面写着行知先生千古。而旁边是宋庆龄亲笔题写的四个苍劲大字“万事师表”。
这两位都是著名的教育家,他们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和学生,他们的样子为我们做出了表率,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永远铭记。
2014年9月9日,习主席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了题为“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”讲话。为我们刻画出了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应该有的样子:那就是要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。
记得小时候,我们经常唱一首歌,歌词是这样写的:小时候,我以为你很美丽,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,小时候,我以为你很神奇,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,长大后我就成了你,才知道那间教室,放飞的是希望,守巢的总是你,长大后我就成了你,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。长大后我就成了你,才知道那支粉笔,画出的是彩虹撒下的是泪滴,长大后我就成了你,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。
老师们,让我们沿着先贤的足迹,立足本职工作,不忘初心,春风化雨,立德树人,知行合一,争做四有好老师,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!谢谢大家! (公共基础部 李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