巍巍泰山,擎天而立;浩浩黄海,奔涌不息。在这片“岱青海蓝”的齐鲁大地上,廉洁文化如泰山之石般厚重,如碧海之潮般激荡,跨越千年时空,浸润着中华文明的根系,更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蓬勃生机。
一、岱宗之魂:中华廉洁文化的千年根脉
泰山以其“会当凌绝顶”的巍峨,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,而“廉”正是这精神脊梁中不可或缺的底色。
礼义廉耻,立国之本。春秋时期,齐国名相管仲提出“礼义廉耻,国之四维”,将“廉”视为维系国家的支柱。儒家文化中,孔子言“政者正也”,孟子道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,廉洁不仅是个人修身的准则,更是治国安邦的基石。北宋包拯“铁面无私”,明朝于谦“清风两袖”,这些清官廉吏的故事通过戏曲、碑刻、家训代代相传,成为百姓心中“青天”的化身。
山水喻德,文化传薪。周敦颐以《爱莲说》赞“出淤泥而不染”,郑板桥借竹石抒“千磨万击还坚劲”,文人墨客将自然意象升华为廉洁的精神图腾。泰山石刻中“风月无边”的隐喻、曲阜孔庙“戒贪壁”的警示,无不将“廉”字镌刻进民族的血脉,让廉洁文化在山水之间生生不息。
二、烽火淬炼:革命年代的廉洁丰碑
齐鲁大地是红色精神的沃土,革命先辈用生命与信仰铸就了廉洁的精神丰碑。
清贫,是最崇高的信仰。方志敏在狱中写下《清贫》:“清贫,洁白朴素的生活,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!”这位经手数百万元革命经费的领导者,牺牲时身上仅有一块怀表一支钢笔。在沂蒙山区,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却拒收回报,一句“俺是党员,不能要群众的东西”道出了党群之间清如水的深情。
纪律,是融入血脉的基因。从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到延安整风运动,党始终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涤荡尘埃。焦裕禄在兰考治沙时,定下“十不准”家规,连女儿看场“白戏”也要补上票钱;战士行军路过果园,饥渴难耐却无一人摘取果实。这些故事,让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从纪律升华为信仰。
三、海阔潮涌:新时代廉洁文化的创新实践
黄海的浪潮奔涌向前,新时代的廉洁文化在传承中突破,在创新中升华。
制度固廉,筑牢防线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“八项规定”破冰前行,“打虎拍蝇”震慑常在,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》为党员干部立下“道德高线”。山东青岛打造“智慧监督”平台,村级财务“云端晾晒”;烟台推行“码上监督”,群众扫码即可查询惠民资金流向。制度与科技双轮驱动,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。
家风养廉,润物无声。曲阜孔氏家族以“不学诗无以言,不学礼无以立”传承儒风;临沂朱村“红色家风馆”里,一张张泛黄的《支前公约》诉说着“公而忘私”的家国情怀。从“小家”到“大家”,廉洁文化如春风化雨,滋养着社会生态。
青春育廉,播种未来。在高校课堂,“廉洁思政课”将周永开、黄文秀等楷模的故事娓娓道来;在社区广场,青年学子以“青莲”剪纸、“廉洁漫画”传递崇廉尚洁的价值理念。当“90后”驻村干部在扶贫账本上写下“分毫不敢私”,当“00后”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践行“公益初心”,廉洁的种子正在青春土壤中生根发芽。
四、山海交响:廉洁文化的当代启示
“岱青海蓝”不仅是自然的馈赠,更蕴含着深邃的廉洁智慧。
如山之坚,守心如磐。泰山历经风雨而岿然不动,启示我们党员干部须稳得住心神、扛得住诱惑、守得住底线。无论是面对“围猎”还是“糖衣炮弹”,都当如泰山磐石,始终铭记“我是谁、为了谁”。
如海之澈,民心为镜。碧海无垠,清澈见底,恰如清廉政治的本质——以民心为镜,以民意为尺。当青岛的“阳光政务”让群众办事“零跑腿”,当济南的“电视问政”直面民生痛点,廉洁便从理念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幸福感。
薪火相传,廉铸初心。从管仲“四维治国”的古老智慧,到焦裕禄“绿我涓滴”的公仆情怀,再到新时代“全面从严治党”的铿锵誓言,廉洁文化始终是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。当泰山之巅的晨曦照亮千家万户,当黄海的浪潮激荡起新征程的号角,我们当以廉为荣、以洁为志,让“岱青海蓝·廉铸初心”的故事,在神州大地续写新的篇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