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字校园
专题专栏

第二届“青未了”杯廉洁文化作品创作大赛之潍坊护理职业学院优秀作品展播(文字类)-《一组数据》(马克思主义教研部 王瑞雪)

发布时间:2025-09-24 浏览次数:

清晨六点,材料科学实验室的灯光已经亮起。王教授站在电子显微镜前,眼镜片上反射着屏幕上那组过于完美的数据曲线。窗外,初夏的晨光才刚刚爬上东边的山头,在她的鬓角镀了一层淡金色。

“这组纳米材料的导电性能数据……”她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,迟迟没有按下保存键。合作企业要求的结题报告今天下午必须提交,而这项关键数据将直接影响后续经费的拨付。

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。程教授迅速切换了屏幕画面,转身看到自己的研究生林小雨端着两杯咖啡走了进来。

“老师,您又通宵了?”林小雨将其中一杯放在工作台边缘,那里有一圈已经褪色的咖啡渍印记。这个研二的学生总是来得比谁都早,程教授知道她家境不好,靠着奖学金和勤工俭学坚持读研。

“小雨,你看看这个。”程教授突然调回数据界面,“如果...我是说如果,这组数据稍微调整0.5%,就能完全符合理论预测……”

林小雨凑近屏幕,她的白大褂袖口已经磨出了毛边,但洗得很干净。程教授注意到她盯着那组数据看了很久。

“老师,”她终于开口,声音比平时低沉,“昨晚我复查了第三批样品,结果还是……不符合预期。”她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,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原始数据,“误差可能在1.2%左右。”

程教授接过笔记本,纸张边缘因为反复翻动已经起了毛边。他突然想起二十年前,自己还是研究生时,导师将伪造的数据塞给他发表时的情景。那时他年轻气盛,当众揭穿了数据造假,换来的不仅是导师的身败名裂,还有自己延毕两年的代价。

“你知道张某某教授吗?”程教授突然问。

林小雨摇头。

“我读研时的导师。”程教授转动咖啡杯,“他在Nature上发表的那篇轰动学界的论文,后来被证实数据造假。”他指向墙上泛黄的合影,“就是站在我左边那位。”

林小雨瞪大眼睛。照片里年轻的程教授笑容灿烂,而那位张教授正亲切地搂着他的肩膀。

“他后来怎样了?”

“自杀了。”程教授简短地说,将咖啡一饮而尽,“在撤稿通知发布的第二天。”

实验室陷入沉默。窗外,校园广播开始播放晨间音乐,隐约能听见《茉莉花》的旋律。

“老师...”林小雨犹豫着,“那家企业的人……昨天又来找我了。”

程教授猛地抬头:“他们找你干什么?”

“说……说如果项目顺利结题,可以推荐我去他们研发中心工作。”林小雨的声音越来越小,“年薪……三十万起。”程教授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工作台。三年前,这个来自山村的学生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他的课题组,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参加面试,却对纳米材料有着惊人的见解。

“你怎么回答的?”

“我说……我得和导师商量。”林小雨抬起头,眼睛里有一种程教授熟悉的光芒,“但老师,我复查了七次,数据真的有问题。”

程教授突然笑了。他打开抽屉,取出一本装订整齐的实验记录:“这是我研究生期间的全部原始数据,包括那些不符合预期的部分。”

林小雨翻开泛黄的纸页,看到满页的红色批注:“数据异常,需重复实验”、“与预测不符,寻找原因”……

“知道我为什么留下你吗?”程教授指着实验室门口贴着的那幅字——“真数据比好数据更重要”,“开学第一天,你是唯一注意到这句话的学生。”

晨光已经完全照进了实验室,落在工作台那台老旧的显微镜上。这台设备是程教授用第一笔科研经费买的,已经服役十五年。

“企业那边我去解释。”程教授关掉那个完美的数据图表,“重新设计实验方案,来得及吗?”

林小雨的眼睛亮了起来:“我已经有了想法!如果改变制备参数,可能……”

程教授看着学生兴奋地在草稿纸上勾画,想起多年前那个在导师办公室摔门而出的自己。那时的愤怒与坚持,如今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回声。

“老师,这样项目可能要延期三个月……”林小雨突然停下笔。

“那就延期。”程教授斩钉截铁地说,“科学不会因为deadline就改变真相。”

他走到窗前,看见楼下几个学生正匆匆赶往食堂。二十年前,他也是这样匆匆走过校园,怀里揣着那份揭发导师的举报信。那时的银杏树如今已经亭亭如盖。

“小雨,科研这条路很长。“程教授轻声说,“但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,不是发了多少论文,而是……”她指了指自己的胸口。

林小雨认真点头,白大褂的口袋里露出那本总是随身携带的笔记本。程教授知道,那上面记录的都是最原始的观测数据,没有任何修饰。

电话突然响起,是企业项目负责人的号码。程教授深吸一口气,按下接听键:“王总,关于结题报告,我们需要谈谈……”

挂掉电话后,程教授发现林小雨已经伏在工作台上,开始重新整理那些“不合格”的数据。阳光透过她年轻的背影,在实验室地板上投下一道笔直的影子。

程教授悄悄拍下这个画面,设为了手机壁纸。在科研这条漫长而孤独的路上,有些东西比论文和经费更重要——比如眼前这个坚持记录真相的背影,比如二十年前那个不肯妥协的自己,比如那些在科学长河中永远清澈的数据。

来源:马克思主义教研部 责任编辑:纪检监察办公室

上一篇:第二届“青未了”杯廉洁文化作品创作大赛之潍坊护理职业学院优秀作品展播(文字类)-《岱青海蓝·廉铸初心》(马研部 齐艳飞)

下一篇:第二届“青未了”杯廉洁文化作品创作大赛之潍坊护理职业学院优秀作品展播(文字类)-《抱柱》(中医系 汪杨夏)